- 曹广祥;常悦彤;程效;宋起峰;
热成形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汽车轻量化水平,在1 500 MPa级热成形钢基础上提高C、Mn元素含量,优化成分开发出1 800 MPa级热成形钢。通过对1 800 MPa级冷轧热成形钢进行平板模具淬火试验和试制试验,测得材料性能和车门防撞梁样件性能均满足要求,验证了热成形工艺的可行性,得出1 500 MPa级热成形钢的成形工艺适用于1 800 MPa级热成形钢,制造工艺成本不变。对车门防撞梁进行轻量化设计及碰撞CAE分析,在满足碰撞要求的条件下实现了降重12.5%,该钢种的应用可提高汽车轻量化水平。
2020年12期 No.38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 张永亮;王强;李凯;
钢板梁类零件具有屈服强度高、厚度大等特点,在冲压成形时易产生回弹,导致侧壁出现内凹不平的缺陷。采用工艺优化和CAE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某车型梁类零件全工序成形及回弹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在设计前期将零件回弹及侧壁内凹问题解决,将零件的回弹量控制在尺寸精度要求范围内,缩短了模具开发周期,减少了零件整改轮次并降低了整改成本。
2020年12期 No.38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 罗成浩;吴新星;邢阳;俞雁;
为提升整车碰撞性能及轻量化效果,汽车门框范围加强件由传统4~5个零件设计为整体式环状结构一体式成形,零件材料由传统双相钢提升为抗拉强度为1 500 MPa级别热成形钢。分析了铝硅热成形门环和裸板热成形门环2种方案应用现状及应用难点,并针对原始分件方案和门环方案做了多个方面的对比。铝硅热成形门环技术成熟度高,但价格昂贵。裸板热成形门环成本上最低,但裸板门环涉及热冲压技术难点,零件精度及量产稳定性需进一步把控。
2020年12期 No.384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 张韩;张玉成;王浩;
介绍了总装SE阶段运用DELMIA软件对某车型发动机模块的装配仿真思路,包括仿真背景、仿真原则、仿真准备、人机装配仿真以及仿真后处理。着重探讨了仿真后处理过程,并对后处理结果进行工程化解读,结合实际生产提供优化方案,给数据设计提供了工艺性参考。
2020年12期 No.384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 姜珍;史有为;吴迪;葛振龙;王雨辰;
依据尺寸链对车身结构进行分析,构建影响车身外观尺寸达成的车身功能尺寸,通过尺寸链结合现生产实际的车身数据质量对车身功能尺寸进行分析,计算影响功能尺寸达成的设计结构,工艺规划等影响因素。通过对工装结构的优化,设计出更优的工艺方案,实现尺寸链链环的缩短,保证功能尺寸的达成,进而保证白车身外观尺寸质量的达成。
2020年12期 No.384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 于泽淼;李文刚;郭鑫;任庆春;
汽车涂装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设备,对涂装车间的工艺布局、工艺规划及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与传统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对近年来汽车涂装行业出现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围绕原理、功能、优劣势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涂装车间在柔性、质量控制、设备可动率、车间管理、劳动效率等多个方面实现质的提升,也为新建涂装车间工艺规划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和挑战。
2020年12期 No.384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 徐明琦;王学双;李易航;张忠波;杨洋;
冲焊桥壳的疲劳断裂失效原因包括结构设计不合理、原材料性能不达标、焊接质量不合格、试验参数偏差、零件表面缺陷等。本研究中的桥壳总成在桥壳台架试验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非常规失效模式,针对该失效桥壳进行台架试验情况、断口形貌、金相组织以及性能等方面的失效原因分析,查找断裂原因是由于焊缝位置有预加工尖角,产生应力集中,在生产中必须重点关注,避免断裂失效发生。
2020年12期 No.384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 王秋雨;夏明生;孟根巴根;李立铭;张赛娟;吕浩;
参照商用车和典型车企的相关标准,通过结构优化提升顶板结构的抗凹性、耐雪压性。研究表明,在货厢顶板处在顶板上添加3根横向加强梁和4根小纵向加强梁,加强梁采用截面尺寸高为10 mm、宽为50 mm、厚度为0.8 mm的槽钢,与顶板形成封闭的曲面。优化后顶板的耐指压抗凹性和耐雪压性均能满足货箱的使用要求。
2020年12期 No.384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翟喜民;姜涛;孙焕丽;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可以明显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并实现高安全性,已成为固态电池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在电池内部有效构筑稳定的界面并显著降低界面阻抗是主要难点之一。从正极/硫化物电解质和负极/硫化物电解质2个方面综述了国际上对于硫化物固态电池界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对界面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与评价。有助于推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020年12期 No.384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 刘亚林;郭金玉;王焰孟;付佳永;应宇骥;
通过分析汽车行业现有气味主观评价方法的现状,提出1种汽车整车、零部件材料阈值法气味评价方法,详述了阈值法气味评价的操作流程,阐述了汽车零部件材料阈值评价时的限值确定。阈值的确定是本方法的核心,确保了现有方法向本方法的有效转换。本方法可降低气味主观评价的难度、提高气味主观评价方法数据的有效性、减少操作人员的主观性,同时可解决现有各种方法的差异性问题,为汽车行业气味主观评价方法的优化与改善提供参考。
2020年12期 No.384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潘良;高健;吴伏生;王升;吴士学;周宪民;
常规车体防护蜡难以适应汽车发动机表面高温环境,因此开发携带方便、操作简单、耐高温的气雾剂型发动机表面防护蜡十分必要。以改性聚乙烯蜡及热塑性SBS为基础,引入活性纳米碳酸钙、铝粉、萜烯树脂、防锈剂及防沉剂,并采用二甲醚作为抛射剂,研制气雾剂型发动机表面防护蜡。该气雾剂各项性能均较为优异,高温高压条件下,蜡膜仍与发动机表面基材保持良好的附着力,并且喷涂操作简单,有效缩短汽车线喷涂节拍。
2020年12期 No.384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