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路径及开发策略

    王智文;冯昌川;

    整车质量对车辆的续航里程、操稳、制动等整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而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导致整车质量上升,使得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的需求尤为迫切。结合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级别车型的车身系统、底盘系统、三电系统等轻量化技术路径进行了探讨。从轻量化结构设计、轻质材料应用、先进成形工艺方面,论述了轻量化技术发展主要方向。提出了基于不同车型级别和定位,实施合适的轻量化策略,推动轻量化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2021年06期 No.39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引用频次:40 ] |[下载次数:2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 动力电池碳纤维上盖结构设计开发

    周站福;徐伟贺;

    阐述某汽车动力电池上盖强度及铺层工艺相关要求,从质量、成本、模态及工艺成型等方面,对动力电池碳纤维上盖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利用CAE等应力分析手段,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碳纤维上盖比铁质上盖降重59%,使整车能耗降低,达到节能减排目的,验证其技术可行性,并规范其设计流程。

    2021年06期 No.390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高性能挤压型材的汽车铝合金副车架

    王立忠;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铝合金在汽车零部件上的运用是当今新能源汽车最直接,最有效的"减重方式"。铝合金副车架是实现轻量化的重要途径,挤压型材铝合金副车架采用6082铝合金型材通过焊接而成,再进行人工时效热处理强化到T6状态。能显著提高铝合金副车架的性能,成型后的铝合金副车架的抗拉强度Rm≥330 MPa,屈服强度Rp0.2≥310 MPa,延伸率A50≥13%。高性能挤压型材的铝合金副车架很好地满足了整车对副车架的整体性能要求,也能更好的提升汽车工业技术水平。

    2021年06期 No.390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生产现场

  • 白车身激光切割技术的应用方案

    陶秋实;石鹏程;陈传凯;许亚杰;

    为了缩短车身前部装配尺寸链,提高白车身定位孔的相对位置精度,阐述了一种白车身在线激光切割方案。通过视觉机器人在线测量车身侧围定位孔位置,经过计算机处理,引导激光切割机器人到达定位孔位置完成切割。测量系统采用温度补偿方式降低机器人和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利用隔震地坪防止车间震动对测量系统产生影响。该方案预留了柔性化改造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尺寸和形状定位孔的切割需求,无需增加硬件,调试周期短,成本低。

    2021年06期 No.39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上位机系统中的开发与应用

    余文铮;陈兴华;

    以价值、质量与效率提升为目标,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通过对工控设备各接口协议进行分析,构建出智能化的二次开发平台,具有跨平台、快速部署、使用简便,接口齐全等特点,基于此二次开发平台开发出工控程序或App小程序,可供车间维修人员或供应商实现低成本高效的应用部署,实现敏捷开发迭代,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2021年06期 No.39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异形冲压件加工基准正向设计方法

    赵振洲;刘永超;贾通儒;孙政;

    为了提高冲压件加工基准正向开发能力,通过对刚体稳定支撑条件的分析,提出了1种在产品开发阶段基于冲压件重心投影点分析异形冲压件加工基准合理性的方法。并利用ADAMS进行顶盖加强梁定位稳定性仿真分析,验证重心投影法在异形件加工基准开发的应用效果,仿真结果验证了重心投影法应用于异形冲压件加工基准开发的可行性。

    2021年06期 No.39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某车型发动机罩焊点开裂原因分析及方案改进

    张承良;

    针对某款新开发车型的发动机罩铰链加强板焊点在整车综合耐久路试中开裂的问题,运用CAE仿真技术,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整车综合耐久路试的工况,通过该方法辅助分析焊点开裂的原因,并对3个改进方案进行仿真验算,择优选取可行的方案执行设计变更。经过实车路试验证,实施的设计变更方案C解决了焊点开裂问题,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对该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发动机罩的设计提供一种验证方法。

    2021年06期 No.390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

    邹德志;李骏;徐卉;邹敏华;何铭雪;韩长亮;

    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对材料拉压疲劳寿命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单位加工的各组试验样品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计算粗糙度均值并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数据离散性;在高频试验机上对各组样品进行定载荷拉压疲劳试验,获得疲劳寿命值。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样品的粗糙度控制得越小,疲劳寿命提高越显著;粗糙度值离散性越小,疲劳寿命值越收敛。

    2021年06期 No.390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变速器差速器分总成螺栓拧紧试验研究

    袁博;高志勇;刘井泽;李鸿波;赵洪福;

    通过设计1种试验方法,对变速器差速器分总成的螺栓拧紧工艺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主减速从动齿轮与差速器壳体的配合制和螺栓拧紧顺序对齿轮精度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拧紧工艺。结果表明,差速器分总成最优的配合方式是过渡配合,最大配合间隙≤0.011 mm,最大过盈量≤0.033 mm;最好的拧紧方式是同时拧紧,其次是对角拧紧,再次是间隔拧紧,顺序拧紧的齿轮精度最差。

    2021年06期 No.390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MDESIGN的汽车螺栓可靠性分析研究

    柳欢欢;邓滨佼;熊晨曦;黄永旺;

    根据德国《VDI 2230高强度螺栓校核理论》中单螺栓连接理论,通过MDESIGN软件开发了1种新的汽车螺栓可靠性分析方法。对比试验测试结果,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同时,提出了采用有限元分析得到汽车螺栓连接部位轴向载荷和切向载荷的方法,能够配合MDESIGN软件校核汽车螺栓在动态工作载荷下的各项性能。

    2021年06期 No.390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材料应用

  • 齿轮油铜、铁含量异常分析研究

    杨南;许扬;曹广祥;胡悦;闫瑾;董笑飞;

    主要对某型载货汽车在路试过程中出现的铜含量超标长周期齿轮油进行的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首先对待测样品进行了运动粘度的监控分析、铜元素含量的监控分析,后通过金像显微镜观测出齿轮油中的铜、铁等粒子形貌。试验结果表明,铜元素的存在使齿轮油在60 000~100 000 km使用周期内100℃运动粘度上升;铜粒子的存在增加了含铁部件的磨损程度;异常磨损下的铜颗粒尺寸可达百微米级。

    2021年06期 No.390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ATR红外光谱在汽车塑料零件材质分析中的应用

    董文生;

    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塑料件表面黑色物质进行成分分析,并与塑料件上正常区域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塑料件的材料为PC+ABS共混物,由于塑料件的局部区域混入了黑色的PA66而造成零件混料位置表面呈现黑色。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法可用于快速分析汽车非金属零件的质量问题,尤其是混料或异物等与材料相关的问题。

    2021年06期 No.390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生产装备

  • 高端重型商用车检测线技术研究与应用

    何伟;郑毅;靳跃东;李志高;李秀;

    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联网通讯为基础,设计高端商用车整车安全性能检测自动化控制系统,重点是对车辆在线通讯诊断与设备自动化控制、信息共享联网通讯等重要环节的设计。在传统检测项目的基础上,融合了高端重型车智能配置的检测项目,控制系统自动化,车辆在线通讯诊断,测量精度、灵敏度、系统稳定性均优于传统的汽车检测线的技术水平,满足新法规要求和工艺要求,经济实用。

    2021年06期 No.390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