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 激光钎焊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张旭东;贝松伟;

    与传统点焊相比,激光钎焊是一种高效、可靠、用途广泛的连接工艺手段。为了提升激光钎焊的连接质量,从激光钎焊的机理进行分析,采用石川图的方式分析了影响激光钎焊的各种因素,并针对每种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影响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对激光钎焊常见的各类缺陷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各大主机厂设备选型、夹具开发、工艺参数设置及缺陷发生后的快速质量恢复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

    2021年10期 No.39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增压发动机排气管前端法兰结合面高温密封问题研究

    武斌;蔡存朋;曹正林;李康;沈宇航;谢晓峰;

    针对某直喷增压发动机排气管前端法兰与增压器法兰结合面漏气问题,通过数字化CAE仿真手段,复现法兰结合面在发动机工作时的变形情况和金属垫片密封情况,发现漏气的真实原因,即高温、法兰结合面挤压变形双重作用导致垫片密封环凸筋结构被破坏。开展法兰结合面密封性能优化研究,得到最经济的结构改进方案,使法兰结合面对垫片的挤压变形降低46%,一次通过发动机冷热冲击试验验证,解决漏气问题。

    2021年10期 No.394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视觉作业系统在4GC三代发动机装配线上的应用

    李岩;帅睿;陆鹏;杨帆;毛红兵;宣达龙;

    为减少发动机手动工位作业出错率,大幅提升标准作业执行率以及装调一次交检合格率,采用AI视觉深度学习、智能穿戴技术等,深度融合应用场景,有效解决人员不执行标准作业,自制加工件微小缺陷难以发现等问题,通过技术成功应用很好地保证了手动工位装配作业一致性,大幅度提升了装调质量。

    2021年10期 No.394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物流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总装车间的应用

    李林;杨耀勇;王成明;

    汽车工厂总装车间的有序、高效生产基于物流的有效组织。首先介绍了汽车总装车间常用的物流自动化技术的分类及优缺点,包括货物自动验收设备、物流仓储技术、AGV自动配送技术、SPS配送技术、自动随行技术、物流仿真技术等。随后结合某总装车间物流配送系统项目,对AGV自动配送、RFID技术应用、SPS配送、自动随行技术、物流仿真技术进行应用层面分析。

    2021年10期 No.394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生产现场

  • 汽车涂装同色异谱的评价方法

    杨浪;侯颖;尚俊虎;郑旋;郑礼宁;

    汽车车身与外饰件的同色异谱现象在汽车涂装领域普遍存在。现今汽车涂装行业的颜色评价体系中并未对同色异谱现象进行说明,在新颜色开发和导入过程中,可能出现因同色异谱而引起的色差问题。根据某整车厂新颜色导入过程中出现的同色异谱现象,分析了汽车涂装同色异谱产生的原因,并在原有颜色评价体系中引入了荧光灯下的目视评价与F2光源下的仪器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同色异谱评价方法,有效消除了汽车涂装同色异谱的隐患,完善了涂装新色开发颜色评价体系。

    2021年10期 No.394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AE/CAD的油箱口盖面差及形偏问题分析与解决

    赵利涛;张伟;

    针对油箱口盖出现面差超差和组装后形偏时调整方案不易确定的实际问题,通过对称和等效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了简化,使用ABAQUS对油箱口盖变形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将后处理数据导入CATIA进行了等照度线映射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定量给出卡扣Y向调整量与面差变化量的对应关系和形偏形式及原因对照表,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2021年10期 No.394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螺母冲铆工艺在载货汽车白车身上的应用

    陈显君;董凯;刘兴涛;

    主要介绍了白车身钣金件螺母冲铆技术的特点及原理,并针对某载货汽车厂年产10万件前围板螺母冲铆自动化工作站进行了规划设计,详细介绍了冲铆工作站节拍计算、平面布局、设备情况及主要的工艺过程,并将螺母冲铆工艺与传统的螺母凸焊工艺进行了对比,螺母冲铆工艺具有工件装配精度高、工件变形小、节能环保、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势,能很好的取代传统螺母凸焊工艺,在载货汽车白车身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21年10期 No.39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尺寸工程解决驾驶室装配歪斜问题

    苏战波;

    某新款载货车开发总装配过程中,驾驶室与底盘装配后出现驾驶室歪斜,驾驶室后锁止机构与底盘后悬置出现干涉。通过对相关螺栓群,栓孔间隙调查,绘制尺寸链,分析影响驾驶室装配歪斜的主要因素,包括功能尺寸、定位、累计误差,通过建立微三角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及对计算结果测量验证,提出在总装工艺中解决方案及产品改进方向。

    2021年10期 No.39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分体式侧围尺寸控制方法浅析

    赵君洋;杨光照;张清华;刘克祥;

    客户对于轻型客车的外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较高的白车身质量来支撑。其中侧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车的外观质量。轻客多采用分体式侧围,为提升轻客白车身的整体尺寸质量,有必要重点研究分体式侧围的尺寸控制方法,探讨了2种分体式侧围的搭接形式,以及侧围的焊接顺序对于侧围尺寸质量的影响,提出一套有效提升侧围质量的尺寸控制方法。通过厂内的某型轻客在其项目阶段进行了该方法的批量有效性验证。此外还结合现有的车型,探讨了提升侧围尺寸质量的其他可行路径。

    2021年10期 No.394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裸板热成形门环抛丸精度分析

    覃显峰;王小海;陈晓红;陈礼健;

    裸板热成形零件抛丸后存在一定的尺寸变形,而门环尺寸大,抛丸变形相对更严重。设计专用的门环挂具,并采用特定的工艺参数,对左、右各10个零件进行抛丸验证。分别测量抛丸前后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抛丸变形量大部分控制在±0.5 mm以内,同时合格率变化极小。而且,门环抛丸变形位置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对这些区域进行回弹补偿可以提升裸板门环的精度及合格率。

    2021年10期 No.394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材料应用

  • 硫化物对非调质钢曲轴点蚀性能的影响

    孔德群;

    将热试后拆解的发动机曲轴进行油污清理,在湿度65%~75%的室内大气环境中放置2周,使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等研究了曲轴轴颈表面状态变化,分析了硫化物夹杂物对非调制钢曲轴表面点蚀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曲轴表面在硫化物夹杂物处发生微米级的选择性点蚀行为,阳极氧化反应始于硫化物夹杂物/钢基体的界面,局部点蚀产物呈堆积状,且形成网状微裂纹。

    2021年10期 No.394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生产装备

  • 自动换帽电极修磨器调试影响因素分析

    魏阿娟;吕明达;刘玉军;

    在白车身生产线改造后质量优化的真实工况下,系统地研究电阻点焊自动换帽电极修磨器设备调试影响因素。通过对调试过程中各因素进行单独分析,论述了影响自动换帽修磨器修磨质量的5个方面因素,即修磨器可调参数、修磨器恒定参数、机器人相关因素、人为干扰因素以及维护保养因素,结合18项子要素,分析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机理和调试方法,并与手动换帽修磨器设备进行对比,定性讨论自动换帽修磨器设备的应用成本,分析自动换帽修磨器设备具备长期成本优势。

    2021年10期 No.394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浅述东风T701驾驶室焊装线体的设计

    徐川;魏雪飞;

    汽车车身装焊是车身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身焊装线的设计质量对于车身的装焊质量和产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阐述了T701驾驶室焊装线工艺设计依据、共平台柔性化基准、线体布置形式、瓶颈工序的机器人布置及工时节拍提升等,通过综合平衡生产量纲、产品结构、工艺场地、工装设备以及投资费用,提出了全平台4个车身的柔性化混流方案,并为后续变种车型预留了扩容带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021年10期 No.394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焊装随行夹具输送线浅析

    张晓龙;刘久月;唐广辉;潘福禄;沈明;

    通过分析随行夹具输送线的主要技术特点、布局方式及工作原理等,完整介绍这一焊装车间典型输送形式。首先介绍随行夹具输送线在焊装行业的应用情况以及其优势和不足。然后介绍1种随行夹具输送线的典型布局,并简述其工作过程。之后对随行夹具输送线中的主要设备如固定辊床、升降辊床、旋转辊床和移行机等的功能、结构原理及应用特点进行说明。最后阐述随行夹具输送线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2021年10期 No.39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