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优秀论文(选登)

  • 铁-球墨系金属抗铝热熔损性能及腐蚀机理研究

    刘东杰;张庆东;雷佳恒;燕子扬;杨超;蒋百灵;

    以经孕育/球化处理、石墨球密度数可调的铁-球墨系金属为研究对象,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超声热熔损失重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不同球墨密度对铁-球墨系金属热熔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球墨密度的增大,铁-球墨系金属热熔损失质量逐渐下降,铁-球墨系金属的抗铝液腐蚀性能与H13钢相比有明显的提升。铁-球墨系金属浸铝热熔损试验后,Fe-Al反应生成物层的厚度与球墨密度成反比,间距小、大比表面积的石墨球阻碍铝液与基体接触和铝液的扩散,从而抑制熔融铝液对基体的腐蚀。铁-球墨系金属表现出更优异的抗铝熔体腐蚀性能。

    2023年10期 No.41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 ]
  • 大功率LED车灯铝合金散热器微弧氧化的散热性能仿真研究

    王成成;孙积强;贺帅;谢攀;李翠;黄凯;

    大功率LED汽车车灯由于输入功率和器件集成度不断提高,使得芯片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和发光效率,提高LED车灯散热性能是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利用微弧氧化表面处理技术在铝合金散热器表面制备了一层具有微孔结构的微弧氧化陶瓷膜增大其散热表面积,同时陶瓷膜多孔结构产生的烟囱效应能够加强散热过程中热量的对流。微弧氧化陶瓷膜的厚度和孔隙率对散热性能有极大影响。通过建立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等效模型,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微弧氧化陶瓷膜厚度为28μm、孔隙率为50.26%时,散热器的导热系数最高,热阻值最小,散热性能最好。

    2023年10期 No.418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3 ] |[阅读次数:33 ]
  • 悬架局部屈曲损伤估算及疲劳目标修正

    黄东海;赵振奇;王聪聪;吴维冬;

    针对车型开发中发现的疑似局部屈曲现象,通过临界屈曲应力的计算对比和法向变形量测量确认了局部屈曲,识别出局部屈曲对耐久性能的潜在风险。通过应力测量,结合海伍德模型修正了缺口处S-N曲线,基于考虑了载荷顺序以及交互作用的疲劳损伤累积模型和动态剩余S-N曲线,分别算得零件的残余寿命,对比试验实测残余寿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基于上述残余寿命预估方法,提出了耐久目标修正方法,指出了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和工程应对方法。

    2023年10期 No.418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 基于6σ的零阶差车门系统公差设计

    蒋超;肖谦;展若雨;罗健;邝文峰;

    通过设计试验(DOE)建立了零阶差车门系统关键质量特性玻璃面差与玻璃升降扭矩的仿真模型,分析响应变量的显著影响因素,并通过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了公差优化前后系统的稳健性。结果表明,玻璃面差与玻璃升降扭矩仿真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8 6、0.963 9时,模型的相关性均较好;理想情况下的公差优化后玻璃面差与玻璃升降扭矩的产品超差率分别从0.62%和1.71%降低为0。同时,结合大批量生产与工艺制造能力的实际情况将公差带重新划分后,玻璃面差与玻璃升降扭矩产品超差率分别降低了0.60%和1.67%,大幅度提升了系统公差设计的稳健性。

    2023年10期 No.418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 乘用车密封条押出工艺研究

    彭仲利;肖华;

    为提升乘用车密封条带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主观感受,通过对汽车密封条押出工艺的研究探讨,明确试制阶段密封条押出工艺的通用评审内容,使外作密封条在设计、制造过程中能够遵循统一的评价标准。主要阐述了密封条的原材料、分类、结构和性能等,系统介绍了押出生产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工艺控制要点。从而满足:密封条的产品验证试验(Product Verification,PV)测试要求;整车密封性的功能要求;整车外观装饰要求。

    2023年10期 No.418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 ]
  • 谐波分析在轴齿盘环零件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叶宗茂;

    为了分析乘用车手动变速器挂挡困难的原因,对两款售后退返的手动变速器主从动齿轮同步器摩擦锥面进行谐波分析,发现其同步器摩擦锥面高阶次谐波幅值异常,与用户手感吻合。在制造过程中必须控制主从动齿轮零件同步器摩擦锥面谐波幅值。通过多次台架试验总结出手动变速器主从动齿轮零件同步器摩擦锥面各阶次谐波幅值符合范围,加入监控计划用于控制制造过程质量,之后再无类似用户质量问题发生。

    2023年10期 No.418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 关于汽车新色导入色差管理和应用要点的研究

    王杰;周旻;侯颖;廖敏;

    针对汽车车身新色开发过程中色差管控方法以及特殊结构下色差管控的要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针对不同颜色的特性,需要进行不同的色差管理偏向和标准。提出了车身特殊结构下,针对不同目视角度的分析,得出最优的色差管理角度和标准。

    2023年10期 No.418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 ]
  • 关于色漆双Base工艺的导入和应用研究

    王杰;周丽文;陈双桂;

    对车身色漆双基(Base)工艺的颜色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重难点课题进行提炼、分析和研究,在导入初期首先对色漆双Base工艺与普通单Base工艺的不同进行了对比分析,再对匹配色漆双Base工艺的一个典型案例(赤焰红颜色)的特性进行分析,并确定了色漆双Base工艺生技性测试要点和应用阶段会出现的难点课题,主要为B立柱色差、补漆加修困难和部品对色3个重难点课题,之后对颜色开发的不同阶段进行了针对性施策。重点梳理了色漆双Base工艺的开发的应用要点、难点解析及有效对策。

    2023年10期 No.418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 ]

生产现场

  • 协作机器人在焊装车间发泡件安装中的应用

    魏国兴;王亭力;王志;宫正军;林增宇;马立新;

    协作机器人具有操作简单、灵活方便、安全可靠以及与其它先进技术易融合的特点,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使用协作机器人在焊装车间安装发泡件的设计方案。基于JAKA品牌协作机器人,通过对协作机器人末端夹持气爪的设计验证,根据负载、偏置距离以及工作半径对协作机器人进行选型。在发泡件放置台上操作人员和协作机器人协同工作,实现了降本增效,同时也为其它小型件的安装方案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2023年10期 No.418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 ]
  • 立体库在汽车涂装车间中的应用

    赵剑;林涛;赵恒锐;

    大容量车身存储区是汽车涂装车间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涂装车间存储区的功能、形式和性能指标,讨论了立体库相对平面库的优势,对比了堆垛机式立体库和轨道穿梭车(RGV)式立体库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分析了RGV式立体库相对堆垛机式立体库的优势。基于这些优势,RGV式立体库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涂装车间的生产效率和柔性化水平。

    2023年10期 No.418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材料应用

  • 汽车强化腐蚀试验工况下热轧钢板的腐蚀行为

    陈伟;郭晓亮;张宝;张路杨;杨金黎;

    研究了热轧钢板(SPHC)在汽车强化腐蚀试验工况下的腐蚀行为,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SPHC钢经历7天、11天、19天试验后的腐蚀面的微观形貌、成分和物相。结果表明,在汽车强化腐蚀试验工况下,SPHC钢的腐蚀速率随着试验时间呈现非线性变化,当试验3~7天时,腐蚀速率先急剧增大,表面生成Fe2O3,此时为初期加速腐蚀;当试验到11天时,腐蚀速率开始下降到低点,腐蚀面生成Fe2O3和具有保护性的α-FeOOH,此时锈层较为致密,增强了SPHC钢的耐蚀性;当试验到14天时,腐蚀速率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SPHC钢表面生成Fe2O3、微量的α-FeOOH和Fe3O4等腐蚀产物,此时锈层剥落,腐蚀更为严重。

    2023年10期 No.418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27 ]
  • 车用线束胶带挥发性有机物质含量研究

    李路;

    车内线束的表面材料主要构成为胶带,线束胶带由基材和胶水构成。为了解不同类型胶水对胶带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VOC)的影响,判断使用不同类型胶水的胶带挥发性表现的好坏,利用某企业标准(气味等级评价和VOC试验标准),对使用不同种类胶水的胶带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使用丙烯酸酯类胶水的胶带在挥发性有机物质含量表现上明显优于使用橡胶类胶水的胶带,同时它的其他性能优良,为线束胶带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2023年10期 No.418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