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 基于轻量化设计的复合轮罩挡泥板性能研究

    魏珺儒;刘青松;张铭洁;李文中;李振兴;郭秋彦;

    针对基于轻量化设计的吸塑工艺复合轮罩挡泥板力学性能、抗石击性能、振动耐久性能、吸音性能、抗风阻变形量进行研究及分析,并与成熟的注塑工艺、模压工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复合轮罩挡泥板综合性能满足乘用车轮罩挡泥板的技术要求,与注塑产品相比,抗石冲击性能及吸音性能更优,质量减轻22%,轻量化效果显著;与模压产品相比,可节省开发周期,更具成本优势。

    2024年04期 No.42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车底护板刚度和抗冲击性能CAE分析和优化

    龚元明;姜涛;邓国辉;张海鹏;

    以某车型车底护板为研究对象,采用CATIA软件建立车底护板实体模型,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对车底护板进行静态载荷和抗冲击性能仿真分析,评估固定方案、加强筋结构以及材料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为车底护板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4期 No.424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汽车反应注射成形聚氨酯行李箱盖板应用研究

    安林林;赵海英;李雪;汪莉;李雯琪;

    介绍了反应注射成形聚氨酯汽车行李箱盖板的工艺和性能,并与传统的汽车行李箱盖板对比,结果表明:反应注射成形聚氨酯汽车行李箱盖板能实现易清洁的特性,便于日常打理;能降低车辆在行驶转弯时行李箱内物品滑动的风险,提升驾乘体验;同时乙醛显著减低,其他性能也符合行李箱盖板要求。

    2024年04期 No.424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回形管接头的装配性能研究与分析

    董飞;徐正杰;黄崇洋;徐祝平;刘硕;

    基于回形管接头与回形管的直线段长度对该结构装配性能的影响展开分析,以应力值、最大接触压力和压装力作为评价依据,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随着直线段长度逐渐增加,接头和回形管的应力值逐渐减小,接头、回形管中的应力最大值比最小值分别大650%与295.2%;内衬、外衬的最大接触压力也在逐渐减小,内衬、外衬的最大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分别大384.9%与290.2%;压装力逐渐减小,其中最大值比最小值大678.8%。研究表明:直线段长度的变化对结构装配性能的影响显著。

    2024年04期 No.424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生产现场

  • 新能源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转子表磁检测方法及应用

    李全;赵慧超;王斯博;袁超;焦帅;王强;

    为解决转子异常装配导致的整机性能下降的问题,分析了转子总成装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磁钢漏插及缺角故障模式,其中漏插模式可以通过表磁检测防错,而缺角模式在业内无法通过表磁检测设备检测识别,为此,提出了一种通过整机反电动势及振动特征阶次分析防错识别方法,该方法能够识别电机较高特征阶次振动幅值超出标准值的大小,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关注整机下线振动信号采集进行异常判断,经验证,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磁钢漏插及缺角故障模式。

    2024年04期 No.42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 新型前处理工艺在钢铝混合材料上的应用

    褚旭;周宪民;张蕾;梁嘉宁;王爽;周瑜;

    通过扫描电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循环交变盐雾试验机等设备就后处理技术在钢铝混材表面处理上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车身上的冷轧板、镀锌板经过新型前处理工艺处理后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磷化膜;铝板经过新型前处理工艺处理后,其表面形成钝化膜;随着铝材在钢铝混合材料中占比的提升,磷化渣产生量逐渐降低;当处理材料仅为铁材时,磷化渣量为2.5 g/m~2,当所处理的材料全部为铝材时,磷化渣量低于0.5 g/m~2;新型前处理工艺处理钢铝混材时,磷化液中离子浓度均保持稳定水平;3种板材的漆膜附着力测试结果均符合标准要求;冷轧板经过1 000 h盐雾检测后,单边扩蚀小于2 mm,漆膜未发生起泡和剥离;铝板和镀锌板经过1 008 h循环交变测试后,单边扩蚀宽度小于2 mm,漆膜未发生起泡和剥离。

    2024年04期 No.424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预定时间标准横向对比及应用性分析

    卢彤;

    为使制造企业和个人能选定合适的预定时间标准方法,提高预定时间标准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对模特法(MOD)、方法时间测量-模块1(MTM-1)、方法时间测量-通用分析系统(MTM-UAS)3种预定时间标准方法展开分析,系统性对比3种方法在时间准确性、分析效率、改善支撑效果、使用门槛、应用规范性等方面的优劣性,并对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建议。

    2024年04期 No.424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材料应用

  • 硅橡胶垫片造成的油漆污染问题解决

    王天雨;李宗礼;吴迪;

    在某款车生产中,举升门铰链垫片附近出现了油漆缩孔的污染现象,此缺陷出现频率较高,需要现场进行打磨返修,极大影响生产效率。经过气相色谱,质谱等试验检测确定污染物为甲基环硅氧烷,产生原因为硅橡胶垫片在经过油漆车间烘烤的时候,有析出小分子的甲基环硅氧烷,导致了油漆污染。根据该问题,将举升门铰链垫片由硅橡胶改成了三元乙丙橡胶,彻底解决了油漆污染问题。

    2024年04期 No.424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固溶温度对Al-Mg-Si-Cu合金材料性能的影响

    刘华东;邵百明;倪雷;李大维;

    为研究不同固溶温度对Al-Mg-Si-Cu合金力学性能、断口形貌、金相组织和耐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对6056铝合金热轧盘条在470~600°C范围内进行固溶处理、室温水淬及人工时效,进行室温拉伸性能测试和耐晶间腐蚀试验,并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升高,6056铝合金显微组织中Mg2Si更充分地溶解到基体,而未溶的富Fe和富Cu相没有明显变化。拉伸强度随着固溶温度升高而提升,在540℃左右到达峰值,固溶温度升高到570℃和600℃时,强度变化很小,但伸长率随着固溶温度升高先提高后降低,耐晶间腐蚀性能随着固溶温度升高而降低。

    2024年04期 No.424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激光喷丸DP980高强钢诱导的残余应力分布特性

    王作伟;崔凯;刘牧熙;

    为研究激光喷丸后DP980高强钢的残余应力分布特性,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不同激光喷丸次数对材料表面及深度方向的应力分布影响规律。开展不同激光喷丸次数的强化试验,并对试样进行残余应力检测,验证试验与模拟结果的一致性。通过对比激光喷丸前、后试样的表面粗糙度差异,发现激光喷丸后试样表面产生了塑性变形,并在表面形成均匀的残余压应力。在深度方向上,为达到材料内部应力平衡,试样芯部产生了低幅值的拉应力。随着激光喷丸次数的增加,材料表面诱导的残余应力幅值升高,产生更深的影响层。激光喷丸在材料表面诱导的残余压应力增加了零部件内部微裂纹的闭合力、延缓了裂纹扩展速率,可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

    2024年04期 No.424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汽车压铸铝合金件防锈技术研究

    杨伟;赵冉;林晓泽;马述;汤济源;温家龙;

    为解决表面没有涂层的压铸铝合金件在制造及储运环节出现腐蚀的问题,分析了压铸铝合金件腐蚀机理、腐蚀原因,对防锈材料及工艺进行试验和应用研究,阐述了一种适用于压铸铝合金的防锈方案。方案中在各个环节均采用相应的防锈措施,包括使用水基防锈材料及气相防锈材料等。经过实验室和实车验证,该防锈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压铸铝合金件在制造、储运、装配等环节出现腐蚀,从体系上解决了压铸铝合金件腐蚀问题。

    2024年04期 No.424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HJ/T 400—2007的车内空气质量测试影响因素分析

    罗伟杰;吴燕恒;蔡和晟;

    探究了车内空气质量测试方法标准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物质测样测定方法》中不同准备阶段时间和封闭阶段时间对车内空气质量测试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准备时间从6 h增加到32 h,车内空气质量中各VOC物质浓度总体呈现降低趋势,甲醛、苯、乙苯和苯乙烯的初始浓度低,随准备时间的延长迅速达到平衡状态,封闭时间从16 h延长到32 h,苯乙烯、乙苯及苯的浓度变化不大,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及TVOC的浓度逐渐增加。

    2024年04期 No.424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生产装备

  • 基于机器人自适应滚边技术的滚边工艺验证

    谢跃文;郝俊伟;陈志伟;李金宝;杨广新;周林柱;

    为解决传统工业机器人滚边方法依赖大量手动调整,调试效率低且质量控制困难的问题,探讨了工业机器人自适应滚边工具在滚边压合工艺中的应用及其对滚边质量的提升效果,通过试验验证了工业机器人自适应滚边工具在自适应调节滚边压力方面的有效性,能够显著提高生产调试效率,探讨了速度和压力对滚边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监控报警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自适应滚边系统能够显著改善滚边压合表面质量。

    2024年04期 No.424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