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长俊;鲍其龙;张伟;
为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工厂对碳减排的贡献,通过调研常规汽车制造工厂和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工厂在建设、工艺、运营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情况,核算常规工厂和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工厂能耗和碳排放指标,分析了能耗和碳排放情况。研究发现,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工厂的建设与运行能够实现能耗总量和强度、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有效控制,降低能源消耗,大幅降低碳排放。
2025年05期 No.437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王艳伟;王昊阳;崔翠;史承婕;陈钰;
为提高汽车整车尺寸公差规范(DTS)精致目标达成质量,根据整车DTS目标要求,在车身总成上建立多层级基准体系公差设计,通过在三维公差分析软件3DCS中引入局部基准虚拟检具,将零件装配到不同基准体系下,建立各层级基准间的公差关联关系,实现了车身各层级基准公差设计的合理性验证,并参考分析结果进行车身三坐标测量设备、嵌合检具方案设计和检测公差要求设计,进而保证车身总成制造精度偏差评价的合理性,通过虚、实验证保证整车DTS目标达成。
2025年05期 No.437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张沛文;
随着汽车制造业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的日益普遍,发动机企业为了应对此模式下各机型之间工位数量、人员配置、工艺布局等差距,进一步提升生产线高效化、柔性化和可扩展性能力,衍生出大量的模块化分装场景。以某发动机装配产线为例,对随线分装和集中分装2种模式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对比,对2种分装模式的设计参数进行说明,提出了工艺定额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对集中分装模式下工艺定额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仿真模拟,得到两分装模式在精益性方面的临界条件,以提高精益管控能力,并为相关生产线分装规划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437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 潘飞;彭胜;田政方;
一体化压铸工艺由于工艺方面的简化、高效、轻量化、高强度等特点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一体压铸发展时间短,各企业工艺路线不成熟、设计不统一,成本及效率差异较大。通过对比各工艺路线的优缺点,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铝液直供方案、自动在线测量配合自动去毛刺方案,尽可能使用本体攻丝取代螺纹套工艺等路线,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然而此工艺在大量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研究当前各企业关键工序使用的工艺路线优劣点,寻求更加高效、经济、高质量、稳定的工艺路线。
2025年05期 No.43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 田子旺;赵劲晨;王浩;
基于新能源车型的复杂结构进行了烘烤仿真技术研究,为解决新材料的应用给涂装工艺带来的烘烤问题,避免车型在投产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烘烤缺陷,使用烘烤仿真软件对涂装电泳烘烤过程进行仿真,开展同步工程分析,并对现场烘房改造方案进行评价,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参数化建议。
2025年05期 No.437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李峰;于振;高娟;安琪;
为提高传统制动盘表面缺陷检测的鲁棒性,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仪器。使用改进的高斯差分和霍夫变换算法提取制动盘缺陷特征,设计了一种基于无参考质量评估算法和Dempster规则融合算法-改进的贝叶斯粒子群优化-非线性回波状态网络的制动盘表面缺陷识别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率>97%、误报率<1.5%、漏报率<1.5%,优于传统方法,提高了制动盘表面缺陷识别准确率。工厂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几乎全部缺陷,误报和漏报情况较少,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025年05期 No.437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马旭东;高文嫱;孙理;
支撑支座是保证等离子切割除尘装置稳定运行的重要结构,为提高离子切割除尘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基于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支撑支座进行结构优化分析,对产品的各个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确定了对支撑支座稳定性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分别为上底壁厚、支撑壁厚、支撑高度,基于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了二阶响应面数学模型,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迭代寻优。仿真结果表明,支撑支座固有频率提高了20.47%,应力集中最大值降低了6.57%。参数变量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得到了帕累托(Pareto)最优解,支撑支座的耐用性明显提升,符合优化的要求。
2025年05期 No.437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